營養的重要性

民以食為天,人類生存除了陽光、空氣、水之外,就要有食物來維持生命,

食物從口腔攝取食物牙齒咀嚼後,運送到胃裡面,進行消化工程再轉到小腸吸收,

提供各器官組織維持生命的活動、消化吸收、成長茁壯、

肌肉神經的運動、體溫恆定、消耗修復等生理作用,達成各種必要的生理作用。

所以生物體經由攝取適當的物質,不斷的供給身體各項生理作用順利完成,

所經營的一種養活生命現象,就稱為營養。

 

一個胚胎行程後,就能從母體中攝取養分到呱呱落地,

再由母奶中攝取養分逐漸成長,從幼兒、青少年、中年、老年到結束一生,

一個人一倍子都離不開食物,由於每個人天生賦于的條件不同,

每個人的身體可能都有不同的需求,即便吃一樣的食物,有人吃太撐,有人吃不飽,

有的人可以健健康康的活一生,有人卻因疾病纏身,

適合某些人的不見得適合所有人

常有人說:我三餐吃飽就好,哪需要那麼講究吃了什麼東西、有什麼營養成分。

或許年輕時不覺得重要性在哪,但是一到中年過後,均衡的營養來維持健康狀態,

讓體力、精神更有活力,更是延緩老化的基礎。

雖然每個人身上多少都會有一些小毛病、小病痛,

在每個階段的成長對未來的發展都是息息相關的。

 

 

人到中年後身體各器官、細胞組織已經不像年輕時的活力,

代謝作用更趨緩慢,一旦遇到疾病來襲時,有均衡足夠的營養、自體免疫力強,

自然就可以抵抗病菌而早日康復,然而健康的身體不只是營養充足,

飲食不能不足也不能過剩,另外還要有正常的生活作息和適量的休閒運動配合,

才能達到理想的目標。

 

營養失調的時會有兩種情況出現,

一是營養素缺乏,就是說身體內所需的營養元素,一種或多種攝取不足,

達不到每日需求的標準,就造成了營養不良的現象。

這種營養不足的現象在現在比較少發生了,

但是少吃蔬菜的人比較容易缺乏維生素B群,

容易引起多發性神經炎及末梢神經機能失調,可能短時間之內不容易察覺,

經過兩三年後如果呈現情緒不穩定、神經容易緊張的情形就應該注意了。

缺乏維生素B群,還可能會發生貧血、口角發炎等。

不愛吃水果蔬菜容易出現維生素C缺乏症會有壞血病的情況。

 

另一種營養失調的情況在現代人的發生比例特別多,

就是一種或多種營養元素長期攝取過多,超過人體一天所需要的攝取量,

如果總熱量過多,那必定是肥胖症了,

如果是鹽分過多恐怕會引發心臟疾病或腎臟疾病,總之這也是營養失調的結果。

 

營養失調不容易在初期就發現,因為大家都會忽略營養缺乏的嚴重性,

即使身體有些微恙可能當一般的小毛病來醫治,

如果這個不舒服的情況再拖久一點時間仍然沒醫好或還沒復原,

再到醫院做個抽血檢查,當各項檢驗指數超過正常範圍了,才會有所警惕,

再根據異常項目做飲食調整,改變飲食習慣,可能就恢復正常,

長期仍不處理營養失調的現狀,最後導致病變狀況越來越嚴重才要調整就為時已晚了。

包括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都是跟飲食有關。

 

營養素攝取不足的話,容易使身體免疫系統失調,免疫力降低。

因為免疫是身體機能的一種防禦性反應,

在身體免疫機制中抵抗外來病菌最重要的系統

識別身體本身抗原體或排除外來異物的一種能力,

當免疫系統辨認出非自體的物質,對這些體內的外來物產生排斥甚至將它消滅,

來維護機體的生裡平衡和環境穩定的一種功能。

 

免疫系統有辨識和記憶的能力,還能消滅對抗外來的病菌,

免疫力差或抵抗力弱的時候,容易引發大小不等的病狀,

可是免疫力防衛過度時,反而會傷害身體本身的細胞,

引發紅斑性狼瘡或適風濕性關節炎。

 

營養攝取不足或不均衡就容易造成免疫功能變差,當一個人步入中年後,

先天儲備的免疫力會隨著年齡增加逐漸衰退。

老年人或病人體力衰弱,一定要讓營養成分足夠才會有抵抗力,

不能因為生病沒胃口就隨便吃點東西吃飽就好,就因為體力差免疫力低,

如果有開刀、跌倒有傷口或是有任何疾病時,會延緩復原的時間,

復原期間拖越久,更容易增加感染其他病菌的機率,

或是更容易得到其他疾病,也會加重殘障的程度,而增加醫療的負擔。

 

老年人消化吸收代謝速度較一般人差了,更需要均衡的營養,

才能讓肌肉有足夠的力量支撐身體,多運動身體才會健康。

若是有營養不足情況時,營養素吸收變差、養分輸送效率也差,

可能還會有貧血頭暈的情形發生,一旦跌倒骨折導致臥床,

下床機會少、又不能以簡單活動幫助肌肉運動復原,就可能一直躺在床上到走的那一刻。

現在社會中老年人口增加,若是營養不足,

也會導致認知功能不全、失能、甚至失去判斷力,遇到詐騙時也容易受騙。

好的營養能維持良好的身體狀況,才會有好的生活品質,生活美好才能活的更久。

 

依照營養學的健康飲食法來達到均衡飲食,我們應該每天都能攝取六大類的食物

一、五穀根莖類

含有豐富的醣類,是我們主要產生熱量的來源,

及少量的蛋白質、膳食纖維、維生素群、礦物質,

包括米飯、麵食、玉米、燕麥、番薯、馬鈴薯等,

全榖類營養成分最多,精製程度愈高營養流失愈嚴重,

所以糙米或五穀雜糧飯多代替精白米,以全麥麵包代替白麵包,

有助於避免罹患各種慢性疾病。

二、蔬菜類

包括葉菜類、花菜類、瓜果菜類、菇類等,

每天的建議量是三碟(一碟約一百公克),

蔬菜可提供多量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

其中以深綠色及深黃色蔬菜類的營養素含量較為豐富。

三、水果類

含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等營養素,深色的水果維生素含量較多,

每天建議吃二種水果,其中一個最好是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水果,

例如奇異果、芭樂、柑橘類、莓果漿果類等。

四、蛋豆魚肉類

包括蛋類、家禽、家畜等肉類,魚類及海產類食物,黃豆及其製品。

這些食物提供優質蛋白質、脂肪、礦物質。

蛋白質是建造細胞組織的材料,

但是過多與不足的蛋白質攝取量都會對健康造成危害。

五、奶類

包括鮮乳及乳製品,優格和乳酪製品,含有優質蛋白質、脂肪,

並含有豐富的鈣質及維生素,是促進骨骼發展的重要成分之一。

 六、油脂類

包括動物性及植物性油脂,堅果種子類也含在內,攝取肉類的同時已經包含了攝取油脂,所以堅果種子或炒菜用油就不可再超過每日需求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巢佳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