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過端午,划龍舟吃粽子。
端午節與春節、中秋節同為民間重要的三個節慶。
端午最早的起源可追溯到夏朝,
在炎炎夏日沐浴蘭湯來辟疫去瘟。
沐浴蘭湯是自遠古流傳的習俗,
在端午節的中午或傍晚,
用艾草、柳枝、桃枝、菖蒲等揉碎後,
浸在水中用來沐浴,
傳說這樣可保一年不被疫氣所侵。
現在到端午節的時候,
可在市場中買到艾草、菖蒲與松樹葉的掛飾,
也有驅魔斬妖的作用,
艾草的香味也有驅蟲的功效。
雄黃是一種黃色的藥粉,調和在米酒中飲用,
喝幾口雄黃酒可以驅疫解毒,
把雄黃酒灑在床下或屋子角落,有殺蟲的功效。
夏日百毒叢生,其中最毒的五種生物是蜈蚣、蠍子、毒蛇、蜥蜴和蛤模,
相傳他們一起存在時,不敢互相鬥爭反而和平相處,
因此在端午節的時候,將這五種生物做成剪紙圖案,
貼在窗戶上可作為護身符。
吃粽子的原由大都傳說為,
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汨羅江後,
當地人在江上划船尋找他時,
怕他被魚吃掉而投入飯糰入江,
後來屈原托夢說:若以葉子包裹著飯,再用繩子綁起來,蛟龍就不敢相争。
在宋朝以前,粽子一直都是用普通葉子包裹著米,
後來才多變化,有包肉餡的或豆沙餡,
在中國北方和南方各有不同的口味,
在台灣可以吃到各多種類,
北部粽、南部粽、客家粿粽、廣式粿蒸粽、湖州粽、鹼粽等,
不管你自己包粽子或購買粽子來吃,
大家不就是要一起過個快樂的端午節嗎?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