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老年人口老化速度增加的非常快速,政府的長照政策卻跟不上速度真令人擔憂。
國家發展委員會的人口統計資料中顯示,台灣人口老化進程又再度往前挪移了!
由於低生育率及少子化影響,人口高齡化及工作年齡人口減少的趨勢,已經加速確立。
國發會公佈「103年至150年人口推計報告」顯示,
我國總人口於短期內雖然仍呈現正成長,但是依據推算結果,
我總人口數最早將於108年達最高峰兩千三百五十二萬人,最晚也會在115年達最高峰2,365萬人,
從現起在將在5至12年間,人口開始轉呈負成長趨勢。
換句話說,從108年台灣人口將進入負成長。
據統計103年我國老化指數為86.2%,但是驚人的是,
不到2年後,我國老年人口數將正式超過幼年人口數,老化指數將達到100%。
預估到150年,老化指數將高達 472.7%,老年人口約為幼年人口之 4.7 倍,
差距如此之大,而我們的社會究竟做好迎老準備了嗎?
一份較新的人口推算報告中,同樣令我們不得輕忽的訊息是,
15-64歲青壯年有工作能力的人口於104年達到最高峰後開始減少。
自此後,我國扶老比也將同步開始出現巨大的變化和壓力;
老年人口對青壯年人口的扶養負擔,現在約每 6.2 個青壯年人口扶養 1 位老年人口,
但是到 150 年,將降為每1.2 個青壯年人口扶養 1 位老年人口,壓力相當吃重。
一項生育率情況分析顯示,隨著女性教育程度及就業機會提升,晚婚、晚生育的現象亦愈來愈普遍,
不但延後生育第一胎年齡,縮短育齡婦女生育期間,
也使年輕婦女生育率持續下降,生母平均年齡亦持續增長。
影響我國人口結構改變最大的變數。
目前晚婚遲育及不婚不育之現象持續存在,高齡婦女生育率的提升,
仍不足以抵銷年輕婦女生育率的下降,使我國總生育率於101年龍年升為1.3人之後,
則開始回降,102年降為1.1人,未來將再持續下降,至125年降至0.8人。
我國育齡婦女生育率最高的年齡組已自97年起,由25至29歲年齡組延後至30至34歲,
而於98至102年間,育齡婦女中以30至34歲年齡組占比最高,
惟估計自103年起,育齡婦女人數最多的年齡組將再延後至35至39歲,
由於超過35歲成為高齡產婦後,女性生育能力即明顯降低,也將影響生育率的提升。
隨著少子化趨勢,生產者對幼年人口之依賴負擔將逐漸減緩;
但隨著高齡化趨勢,對老年人口之依賴負擔則將逐漸加重,兩者加總之總負擔呈先降後升之趨勢。
若將15至64歲工作年齡人口定義為有生產能力者,而其他年齡者定義為無生產能力者或依賴人口,
則每百位工作年齡人口所需負擔之總依賴人口,已於101年達最低點34.7人,103年將增為35.0人,
隨著老年人口快速增加,150年將再增加為98.6人,增加1.8倍。
生產者與高齡人口之比,將由103年每6.2個青壯年人口負擔1位老年人口,
150年轉變為每1.2個青壯年人口負擔1位老年人口。
若考量青壯年人口中15至19歲者多數仍在就學, 20至64歲生產者與老年人口之比,
將由103年每5.6個生產者負擔1位老年人口,150年轉變為每1.1個生產者負擔1位老年人口。
若再進一步考量在少子高齡化趨勢下,勞動生產者減少,未來高齡者將延後退出經濟活動而成為生產者之一,
則20至69歲生產者與70歲以上高齡人口之比,將由103年每8.6個生產者負擔1位高齡人口,
150年轉變為每1.7個生產者負擔1位高齡人口。
由於具有生產能力者與依賴人口之定義不同,依其所定義範圍之生產能力者與依賴人口變動趨勢,
於107年以前,以15至64歲扶養比最小;107年以後,則以20至69歲扶養比最小。
此外,抵達最低點的時間以15至64歲扶養比最早,20至69歲扶養比則較之延後8年。
預計150年人口金字塔將轉為倒金鐘,社會負擔相對較重,怎麼說呢?
我國於60年之人口金字塔為底部寬廣、尖頂之金字塔形,人口以30歲以下之青少年為主;
102年轉變為中間大、兩頭小之燈籠形,青壯年勞動力供給充沛;
推計於150年除人口數減少以外,金字塔亦將轉型為倒金鐘型態,社會負擔相對較重。
比較150年之高、中及低推計人口金字塔,顯示目前生育率之差異,不但影響未來育齡人口數,
且還會影響下一代之出生數,使得人口金字塔倒金鐘之型態愈發明顯。
台灣高齡化進程,現在已經呈現加速上升的現象了。
在82年的時候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超過 7%,成為高齡化社會後;
將於107年,老年人口比率將會超過 14%,正式邁入高齡社會。
在快速追趕的老化趨勢下,約在114 年的時候,我國老年人口就進大幅躍進至20%,
甚至超越了英國和美國,提前成為超高齡社會的高老化國家。
現在我國人口年齡中位數為 39.4 歲,大約已進入中年區間;
但是到 150 年,全國約有一半的人是 58.7 歲以上之中高齡者。
我國15-64歲工作年齡人口成長速度持續趨緩,在105年時成為負成長,
而65歲以上老年人口之成長速度則大於工作年齡人口。
由於戰後嬰兒潮世代陸續成為65歲以上老年人口,我國老年人口自100年起開始成長加速,
且於103至114年間成長率超過4%,人數將大幅增加,目前台灣65歲以上的老人有300多萬人,
75歲以上的有130萬人,90歲以上的有10萬8千人,百歲以上的人瑞有3千6百人,
估計2050年的時候,會有7萬6千人超過百歲。
由此可以想像在民國150年後的街頭,路上行走的人,可能有半數以上都已接近60歲,
甚至每4名老年人中,將會有1名是85歲以上的超高齡老人。
在公園裡的活動器材可能都為老人所裝置。
在壽命越來越長的情況下,或許會出現60幾歲的老人照顧80幾歲的父母,還可能會是70幾歲的照顧90歲以上的長輩。
將來會面對照顧失智或失能的父母,是一項艱鉅長期抗戰,不只是金錢,而且是體力耐力的拔河戰,
如果體力不堪負荷,身心俱疲時,一定要尋求外界的資源協助才不會發生因壓力過大而發生悲劇,
有些機構也會舉辦照顧者調節身心的課程,釋放積壓在身心的疲勞,才能走更長久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