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有7/10的面積是海洋,魚類海鮮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來源,大海裡有無數種類的食用魚供給人類品嘗,尤其我們台灣四周都是海,各地魚港都能買到新鮮味美的魚。然而全世界人口增加及捕魚技術不斷的進步,加上大小魚貨濫捕,過度捕撈,海洋汙染等,使得海洋資源越來越少。海中野生魚類少,促使水產養殖漁業蓬勃發展,不管海水魚或淡水魚,在業者的經營下,品質佳產量穩定,讓我們一年四季仍然能吃到各種鮮美的魚。畢竟養殖魚的風味就是比不上大海中自由自在游來游去,養殖的魚池游動空間少,水流不向大海的衝擊,養殖魚肥美多汁但肉質比海魚鬆軟,就好像放山土雞和飼養的土雞還是有所差別的。

  要怎麼買魚呢?

   喜歡到漁港或傳統市場買魚,在魚攤上,用眼睛看看魚的眼睛是不是明亮,眼球應該要透明突出,若是混濁有血塊,眼球變平就不是新鮮的魚。魚鱗上有瘀血,可能是在捕撈的過程中互相撞擊而受傷了,即使新鮮也會因血塊凝結而味道不佳。傳統市場的魚許多也是捕撈之後,在漁船上急速冷凍,進入市場魚販後解凍再出售,新鮮的魚從外觀上仍可察看出新鮮度,如果魚體表面破損或顏色暗沉,有可能是當天已經退冰沒賣完拿去再冷凍,隔天又拿出來退冰後再販賣的次級品,重複冷凍退冰,不但鮮度變差營養也會隨著退冰流失而打折扣。看看外表的狀況後,再把魚頭蓋骨翻開來看魚鰓是不是鮮紅色,呈現鮮紅的是新鮮的魚,暗紅或豬肝紅就表示不新鮮了。也可以用手指按一下魚肚子,緊實的話表示魚新鮮,按下去軟軟的表示魚不新鮮,由內臟開始腐敗所發生的現象。

   如果是在大賣場的新鮮魚貨區也是用同樣的標準來採買,冷凍區的魚就不適用,大部分都是在工廠內去鱗、去鰓、去肚殺好冷凍,很難從上面方法採買,反而要注意標示的日期,是否過期,另外要注意包裝袋有沒有真空包裝,若是包裝袋已經沒有真空狀態,可能在搬運中被搓破,鮮度就會差一些了。真空包裝袋裡的魚是在工廠真空包裝與急速冷凍,裡面的魚和包裝袋是緊密貼合不應該有血水,如果看到有些血水結冰狀,可能是魚被退冰後再拿回冰箱冷凍。冷凍的魚片,為了保鮮和賣相好,會用一氧化碳或氮氣來阻隔空氣氧化,這個處理魚的方法和傳統市場不一樣的地方。

把魚買回家後再處理,讓魚保持鮮美。   

從市場買了新鮮的魚,老闆會刮去鱗清除鰓和腸肚內臟,回家後最好自己再處理一下,拿小刀把胸鰭腹鰭下面的鱗還有尾鰭上一些小鱗再刮除乾淨,然後把魚肚內的薄膜剝開,魚骨間的血塊清掉,可以去除一些腥味,這樣就可以讓魚吃起來更美味。

   如果是大賣場中冷凍的魚,烹煮前的退冰解凍過程是影響鮮度的一項重要因素,如果不急著烹煮,可在三四個小時前,從冷凍庫拿出移到冷藏庫內慢慢解凍,冬天可能要再久一點。忘了退冰又馬上要用,就先不要拆去真空包裝袋,包著袋子能減少細菌孳生,泡在流動的活水中10~15分鐘,魚肉軟化就可以烹煮,當然也是要看看魚片的厚薄。或是放在微波爐內解凍也可以。

   吃魚很好,但是也有一些對身體有害的物質,我們來了解一下。

一些研究單位發現,大型深海魚,像旗魚,鮪魚,鯊魚的體內含有許多重金屬,因為大型魚是食物鏈的末端,毒素在魚的體內即使清洗或高溫烹煮後也無法去除,吃進肚子裡,會造成神經系統的問題,也可能有致癌的風險,在專家的建議下,建議孕婦和六歲以下的幼童最好不要吃這些大型魚類,以免對胎兒或幼兒的腦部造成傷害。即使成年人一天吃兩片的旗魚鮪魚生魚片,就超過重金屬攝取量。

喜歡吃魚的人可改吃中小型的鱸魚吳郭魚鯖魚秋刀魚鯧魚鯛魚等,而且要經常更換魚種,分散大型魚的重金屬殘留,也須注意中型魚大多是養殖的,可能會有飼養時會有投藥或抗生素的殘留。

海水魚和淡水魚的風味為何不一樣?

海水魚和淡水魚的生活環境不同,魚肉的味道會因魚的品種,魚的成熟度,運動量,魚貨的時期,生長水域的水質或鹹度,魚所吃的浮游生物的不同而有所差別,產生的風味也不同。淡水魚在魚池或水庫中生長,大都吃草,有時還會有些臭土味,這是因為水中藍綠藻所造成的,天氣熱的時候味道也會比較濃厚一些,像鯉魚或鰱魚這種魚,烹煮的時候先過油炸香再加些黑醋調味,就可以減低土味。海水魚大都吃海中的藻類或以藻類為食物的生物,所以在大海中的海水魚類就有大海的氣息,養殖魚池中的海水魚味道就差一些了。

海水魚離開水中沒有妥善處理,很容易就會有魚腥味出來,那是因為魚類為了要平衡海水鹹度而產生一種含氨的成分,離開海水後魚體表面的細菌分解出另一種氨的化合物,由於氨的成分有阿摩尼亞,所以就會覺得有一股腥味跑出來。淡水魚就不會有這種情況發生。甲殼類的蝦子和螃蟹的腥味出現也不會像魚類那麼嚴重。如果是海釣客在釣魚的時候,習慣釣上來的魚馬上放血,再放入冰塊中冰存,這樣魚的鮮度,風味和肉質就會很好。因此買回家的魚最好再清洗一下,把魚體表面的細菌沖淡,用紙巾擦乾後,放在塑膠袋或保鮮盒內隔絕空氣接觸,降低腐臭的味道跑出來。

魚好吃,海水魚和淡水魚的風味又有些不同,大海中的魚在游的時候,吸入或吞入鹽水,魚體內礦物質成分中的電解質要平衡與海水相同的濃度,而淡水魚不需要去平衡所以和海水魚的風味不同。魚好吃是魚體內的胺基酸成分,其中的甘胺酸有甘甜的味道,另一個胺基酸的成分麩胺酸鈉鹽,跟味精的成分相似,所以也能產生鮮美的味道。

 

生食魚類要注意衛生條件才能確保安全

  魚類從海洋中捕撈上岸後,容易感染微生物細菌或寄生蟲,最好經過煮熟才能殺死。近幾年有許多病例發現,喜歡吃生魚片的人,魚販或廚師在處理的過程中,衛生安全沒有謹慎把關,常常讓食客吃了生魚片後,寄生蟲寄宿在人體內吸取養分逐漸長大,甚至吃掉人體的營養成分,發現肚子一直變大,身體卻消瘦,經檢查發現肚子裡都是蟲,需吃打蟲藥或開刀取出,所以享受鮮美生魚片時要考慮可能遇到的危機。

一般來說,魚類海鮮經常會被感染的微生物有腸炎弧菌和肉毒桿菌,烹煮魚或海鮮的溫度要在60度以上,才能殺死細菌和寄生蟲,如果魚體內或海鮮內有病毒感染,烹煮的溫度要超過82度以上才能殺死。如果魚或海鮮已經受微生物產生的化學毒素所感染,就算是高溫煮很多還是無法消滅,這種情況下還是會造成食物中毒。

生食的魚料理多少會有各種微生物,寄生蟲導致食物中毒或感染的風險,除非是非常新鮮的魚或是高品質的餐廳管理注重衛生條件,才適合生食。作為生食的魚肉,最好在冷凍﹣35℃下冰了15個小時以上,或是﹣20℃冷凍7天,才能有效地將寄生蟲或微生物凍死,然而冰凍後再解凍就會影響肉質和風味,因此有些店家會用紫外線光照射15分鐘,也可以殺死寄生蟲或微生物,但是放在吧檯冰凍櫃裡的照明設備,有些只是一般的照明燈並非紫外線燈完全沒有殺菌功能,所以吃生魚片時一定要注意到殺菌的細節。

   切生魚片的廚師本身也要注意衛生條件,手上有任何傷口絕對不能切生魚片或是觸摸魚片,以免傷口的細菌汙染了魚肉,而讓客人吃了引起感染而中毒。切魚片的刀子,木板,桌面,抹布都要用稀釋的加氯漂白水來消毒,而且要經常清洗,不可從開店到打烊中都沒更換清洗。

魚類的料理方式

日本人愛吃的生魚片是不烹煮的,南美洲也有一道生食魚肉的吃法。

 

日本和台灣的生魚片吃法,大都是魚肉切片後,沾醬油和山葵泥來吃,台灣人一般的習慣是把山葵泥和醬油攪拌混和後,拿魚片沾著醬料來吃。在日本比較多人是把山葵泥放在魚片上再沾一點醬油來吃。魚片生吃另一個方式是放在握壽司上或是放在各式各樣的軍艦捲上,也有做成散壽司或丼飯上食用。

南美的生食魚料理和日本不同,把新鮮生食等級的魚切小塊或是薄片,泡在檸檬原汁內殺菌,再加入切碎的洋蔥蒜頭辣椒和醬料調味後來吃。魚肉在檸檬汁的酸味中浸泡20分鐘,讓表面的蛋白質變性緊實,和日本生魚片的口感不盡相同。

 

魚類料理的不管是煎煮炒炸或烤,都各有不同的風味。   

 

清蒸魚和煮魚湯是最能考驗魚的新鮮度,不新鮮的魚蒸來就會有腥味。有些餐廳當日的魚沒有賣完,隔天就拿來炸的香香酥酥,經過酥炸再調味烹煮來掩蓋一些氣味。雖然說隔日鮮度較差的魚炸了再料理不推薦,但是以新鮮的魚炸香酥後來做的料理,有蔥燒鯽魚和薰魚就一定要嘗嘗。鯽魚有很多刺,經過炸的乾酥,再以大量的蔥和醬油糖醋汁慢火燉煮到收乾湯汁,燒到魚刺酥軟入口即化。或是先用醋來醃泡,放在冰箱中醃一天後再炸酥,魚骨刺也可以炸得酥脆。

 

虱目魚也是魚刺很多的魚,虱目魚的魚體比較大肉也多,不能用泡醋的方法軟化魚刺。買虱目魚時千萬不要請魚販將虱目魚切小段,這樣會把魚刺切得支離破碎,應該是從側身切成兩大片,再拿來用煎的,蒸的或煮湯,整片的魚熟了,用筷子夾取一口大小,看到長長的魚次就容易挑出來了。如果不愛麻煩的人又愛吃虱目魚的話,就買虱目魚肚或是虱目魚柳肉就完全無刺了,魚肚軟嫩好吃,魚柳肉就乾乾澀澀,想要烹調的好吃,在蒸之前醃一點鹽和酒,灑一點太白粉拌一下在蒸或煎就可以改善些。

 

說到煎魚,很多人煎了魚之後就破碎的像魚鬆,乾脆就不煎魚來吃,改吃清蒸或水煮,當然也是可以,不過能做出香酥的煎魚來品嘗也很好啊。我們把魚的魚鱗刮乾淨就可以減少油爆的狀況發生,再灑一點鹽在表面,這樣可以去除魚的表皮上一些異味和濕氣,並讓魚肉的外層肉質硬化,讓魚在油鍋裡煎的時候容易變酥脆,醃個十分鐘後,拿餐巾紙把魚的外表和肚子內擦乾,灑一層薄薄的地瓜粉。

這時候鍋子先用中大火烘乾,倒入半小碗的油在鍋內,也要看魚的大小,大條魚還是建議油放多一點來煎,會比較香酥。拿起鍋子繞來繞去讓油沾滿鍋子內層,同時也讓油燒熱後,放下沾了粉的魚在鍋子裡煎,一開始先不要翻動,讓熱油把魚煎香酥後再翻面,翻面之前先搖動鍋子,如果魚可移動就表示煎乾煎酥了,可以準備翻面,或是看看魚體接觸油的那一面,有沒有酥酥黃黃的顏色,這兩個條件都有了,就可以翻面了。翻面前還要注意一點,要從魚的背鰭那邊翻面比較好翻過來,因為背鰭那邊的肉比較厚,用鍋鏟一次就翻過來,如果是從魚肚那邊就不好翻面了,魚肚的肉比較薄,切開來取內臟後煎過又比較軟一點,用鍋鏟碰觸就容易破,翻過面之後再繼續煎香酥就好。

煎魚最忌諱翻來翻去,一面都還沒煎酥就翻面,當然魚就煎破碎了。如果沒把握煎好,買不沾鍋來煎魚也是一個好方法,不沾鍋表面的特殊處理讓我們煎魚時翻來翻去都不會黏鍋底,但是煎魚要香酥好吃,還是要多一點油和高一點溫度才能呈現好效果,許多人怕高溫煎魚結果就會不香,煎好的魚肉就會軟軟的。

 吃魚要注意別讓魚刺給卡到,刺多的鯽魚就要燉到酥爛連刺一起吃下,虱目魚就盡量不要切塊,小朋友吃魚盡量吃魚背部肉多刺少的地方,或是魚肚上的肉,萬一魚刺真的卡到喉嚨哩,千萬別吞飯或是喝醋來排除,這樣會使魚刺更深入喉嚨內,就直接到醫院請耳鼻喉科醫生取出免得受苦。

   魚的營養

大家都知道它給我們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尤其鈣質和碘的含量很多,很多人因缺少碘而有甲狀腺疾病症狀發生時,除了買含碘的鹽加在菜餚內烹煮,也可以多吃魚或海帶紫菜來補充。魚類經常在生病後當成修復身體很好的食材之一,因為魚類的蛋白質結構比肉類來的短,魚類的蛋白質有人體所含的九種必需胺基酸,吃下後容易消化吸收,對病人身體復原幫助很快,尤其是虛弱的老人或嬰幼兒特別適合。

    魚類含有豐富的Ω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尤其是EPADHA,也就是通稱的魚油。魚油不能從體內各種脂肪酸自行合成或轉換而來,必須由飲食中攝取魚類或堅果來得到。Ω3脂肪酸對身體的好處很多,尤其是降低三酸甘油脂,減低血液濃稠度以免阻塞血管,這樣就能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機率,如果是凝血功能不好,或是開刀後有吃抗凝血藥物的人,都不是和在自營購買魚油來吃。

    另外,對人體神經系統或腦神經中樞系統,視網膜的發展都相當重要,生長發育中的孩童,多吃魚有助腦部發育,所以經常聽到多吃魚會聰明,就是魚中含有Ω3脂肪酸的魚油。

    有些人把魚油誤認為魚肝油,這兩種是不一樣的東西。魚油是深海魚,體內的萃取出來的脂肪酸對心血管有幫助,魚肝油是魚的肝臟內萃取出來的,主要成分是維生素A和D,維生素A對夜盲症有幫助,維生素D對骨骼發育促進鈣質吸收有幫助,這兩種維生素都是脂溶性,吃多了堆積在體內累積過量會造成中毒。所以魚油和魚肝油雖然只差一個字,但是功效差很多。大家購買的時候要告知藥局或賣保健食品的人員,千萬別弄錯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巢佳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