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書籍裡說的米,包括五榖雜糧,

泛指稻米、大麥小麥、高粱、小米、玉米等,

豆類包括黃豆、黑豆、紅豆、綠豆等,這些都是植物的種子。

種子培育成幼苗,成長中經過陽光空氣水的滋養,

並吸收土壤中的精華,最後收成又把全部的營養都保存下來,

所以五穀雜糧中含有醣類、蛋白質、及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

含脂肪的量比較少。

這些穀類煮熟後是我們最經濟的營養及熱量的來源。

 

 大多數的五穀雜糧性味甘平,三餐正常攝取的話,

對脾胃的療養及保健是非常有幫助的。

照中醫的基礎理論來說,脾胃是後天之本,脾胃健康胃口就好,

就能吃下很多東西,脾胃好有利於利尿,

能從腎臟排出一些代謝後的毒素,也不容易水腫。

生病的人脾胃多多少少會受影響,

熬一鍋粥來吃可以補充疾病中所消耗的元氣。

 

 米湯是嬰兒從喝母乳後第四個月開始,第一個添加副食品的食物。

因為澱粉容易消化吸收,

最直接的就會對應到五臟中的脾胃來補身體的元氣。

小嬰兒四個月連牙齒都還沒冒出來,

喝了煮稀飯時所撈起來的米糊,

讓他一口一口的把米湯慢慢捲進嘴裡吞下。

 

喝米湯這麼簡單的動作交給奶瓶來餵就好了,

何必那麼麻煩還要煮粥再用湯匙來餵呢?

現在食品科技發達,麥粉米粉研磨的非常細緻,

許多家長為了方便,把牛奶和麥粉一起放在奶瓶裡沖泡,

讓寶寶吃飽就好了,可是大家可能沒有想到,

只有牛奶時的濃度和牛奶加了麥粉時的濃度是不一樣的,

寶寶的肚子只顧著吃飽他不懂得選擇內容物的,

用奶瓶喝牛奶,直接進入胃會有蛋白酶來消化,

而牛奶麥粉也是泡在奶瓶中直接喝到胃裡,

胃裡面卻沒有澱粉酶幫助澱粉的分解,

到了小腸該吸收營養的時候,

麥粉的質地無法分解為葡萄糖被吸收,

反而跟著血液循環到全身各處,這容易引發過敏原,

小嬰兒時期的飲食沒有多加注意,難怪現在的小孩過敏人數會那麼多。

正確的方式應該是煮一鍋清粥,最後快煮好的時候,

撈取上面的米湯,用湯匙一口一口的餵,

嬰兒把米湯含在口中和口水中的澱粉酶混合後,

直接就把澱粉分解這樣更能幫助消化,也利於吸收。

 

用湯匙餵食還能幫助牙床的運動,長大後才會嚼硬的食物和啃雞骨頭。

自從麥粉和米粉上市後,媽媽們為了方便反而是害了小孩。

希望從現在開始新手媽媽或是保母媽媽,

餵小嬰兒吃副食品的時候都能花點時間一口一口的餵。

 

孩童在長牙時,可吃些粗纖維食物。

因為有規律的咀嚼硬度、彈性和纖維素含量高的食物,

有利於牙齒和齒齦肌肉組織的健康。

可使附著牙齒表面和牙齦上的食物殘渣,

隨咀嚼產生的唾液和口腔肌肉的摩擦,

而達到清潔口腔的效果,同時使齒齦肌肉得到按摩,增進血液循環。

 

兒童發育期咀嚼對顎骨的發育非常重要,

顎骨發育不良、牙齒生長排列不整齊。

在換牙期間,可多給孩子吃些像甘蔗等粗硬的食物,

並教育孩子多用兩側磨牙咀嚼,不要只用一個側邊嚼,

不然會引起牙齒排列不齊和面部不對稱等不良現象,

嚴重的還會影響孩子的容貌、語言、呼吸和咀嚼等功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巢佳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